第一次发表文章,有点激动和紧张!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标准和工作实践的理解,开设了一个专栏来记录一些经验。来了~
“特别准备”科目最早出现在《注册会计师会计》第四章——固定资产中,在实务中被广泛使用。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正常的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相比,思路正好相反。为什么会看到?以资本化支出为例。正常的资本化支出是先购买固定资产,再提取折旧费用。对于高危行业,专项准备金是反向的,在购买安全设备之前,强制计提费用。
专项准备金是准备金的一种,是根据国家规定必须从高危行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类似于法定盈余公积。我的理解是——遵循“随产递增”原则,即强制要求企业在生产产品时,按照实际产量的一定比例计提当期安全生产费用,这就变相督促企业投入全部成本来保证安全生产。
特别储备就像一个存钱罐。以后需要投入安全生产的钱,提前定期取出来,然后放进一个叫专项储备的存钱罐里,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
(一)提取专项储备
借:生产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
贷款:特别准备金
(二)特别准备金的使用
[案例1:专项储备用于费用性支出]
借:特别准备金
贷款:银行存款
[案例2:用于资本化支出的特别准备金]
1.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款:银行存款
2.当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在建工程将被合并-
借:固定资产
贷款:在建工程。
3.同时,按固定资产入账金额核销专项准备,一次性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借:特别准备金
贷项:累计折旧
如果购入的固定资产无需安装即可投入使用,则省略与在建工程相关的会计处理。
第一、二部分的知识点已经被各路大神讲解透彻。我们来谈谈其他一些角度-
这个标题可以说得很不正式,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正式名称应该是——“用专项储备购买安全的固定资产”与“购买一般的固定资产”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成本确认的时间、金额、成本中心三个角度来做:
1.时间:一般的购买方法是先购买固定资产,然后分期确认折旧费用。特别准备法是在生产当期和购买资产之前进行预提,所以对利润表影响最大的是成本确认时间提前。相当于先把购买安全设备、检测费等费用全部提取出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换句话说,所有的折旧都是为后来购买的安全设备提前计提的。
2.金额:一般购买法,根据固定资产的记录价值、使用寿命和净残值,按照一定的公式(如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金额。特殊储备法,以实际产量为基础计提安全费用。相当于按定额标准生产产品的当期把钱存到了存钱罐里。
3.成本中心:用一般的采购方式,往往很难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准确分摊到某些产品上,有时还需要进行强制分摊。对于专项储备法,由于“随产随取”的原则,未来购买安全设备的费用可以分摊到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
1.资产负债表层面:专项储备是在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的一级科目。特别准备法会导致当期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余额减少,但对所有者权益总额没有影响。
2.利润表层面:与一般购买法相比,特别准备法会减少当期净利润,从而减少当期基本收益p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本质是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1)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应计入特别准备余额。
许多观点认为,特别准备金具有负债的性质。由于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税法认定的计税基础,且特别准备不能在当期提取期间税前扣除,允许在以后的实际支出中税前扣除,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以下从三个方面反驳这种观点:
1.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基于谨慎性原则,应考虑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否很可能转回,是否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实现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包含的可抵扣利益。鉴于专项准备余额没有明确的用途和支付计划,企业无法确定该差额的转回时间,也无法确定这些差额在未来是否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实现暂时性差异所包含的节税利益。
2.在未来,特别准备金的余额必须根据管理层采取的实际行动在税前扣除,即在实际使用这些特别准备金时扣除,这与可以弥补亏损并可以在未来年度扣除的费用有本质区别。后者只要未来有足够的抵扣或补足金额,就可以自动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优惠,无需管理层采取具体行动。要实现特别准备金的未来节税效益,除了要有足够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外,还必须依赖于管理层在未来实际采取的具体行动,即在规定范围内使用特别准备金进行费用支出,而不是在采取行动前自动享有从未来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权利。因此,对于特别准备能否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宜照搬“可收回损失”或“以后年度可以抵扣的费用”。
3.专项准备金是权益,不是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计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但提取专项准备时没有明确的用途和支付计划,因此不存在“预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因为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而特别准备属于所有者权益,而不是负债,所以不存在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
(2)用专项准备金购建安全设备等固定资产时,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安全设备的初始确认不会对利润产生任何影响(因为成本已经提前提到了),所以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结语:特别感谢,中国's会计视野和一些会计期刊提供的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路。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如有其他专业意见,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