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贷款:其他应付款-预提XX费用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预提费用的使用。当期预提费用可以计入其他应付款。
发票到了,先用红字凭证冲回原来的预付费用凭证,再根据发票金额做新的凭证。
预提费用是指应计入产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费用,并在以后月份实际支付的费用。比如银行贷款的利息是按季度支付的,但利息支出要由前几个月的产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费承担。
预提费用通过‘预提费用’科目计提和支付。应计时,贷记(或增加)该账户,支付费用时,借记(或减少)该账户。贷方余额(增加)表示已计提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在资金资产负债表中列为预提费用。
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分别由当期和以后各期负担,摊销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费用,如低值易耗品和租赁包装物摊销、预付财产保险费、经营租赁预付固定资产租金、预付报刊订阅费、预付固定资产修理费、购买印花税票、国债和需要按月摊销的税金等。
待摊费用的特点是先支付,后受益,后摊销。
预提费用是指企业已从成本费用中预付的各种费用,如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已计提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租金和保险费等。
两者的区别
(一)账户性质不同。按照:账户的经济分类,‘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账户。因为是先缴后拨,占用了企业的资金。本科目借方记录企业各项资产的增加,贷方记录减少,余额一般出现在借方,表示企业在期末某一时点拥有资产的实际金额。
“应计费用”属于负债账户。因为是预提取,已经支付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就成为企业的负债。本科目贷方记录负债的增加,借方记录负债的减少,余额一般出现在贷方,反映企业在期末某一时点实际承担的债务金额。
(2)两项费用的发生和记录受益期的时间不一致。待摊费用先发生或先支付,摊余受益期在后,即:按实际数支付,在以后受益期按平均数分摊;预提费用先包括受益期内的费用,后支付的费用,即33,360在受益期内按平均数预提,再按实际发生额支付。
(3)会计报表填列原则不同。待摊费用实际上是在费用发生后进行摊销,事先知道具体的分摊标准和金额,所以实务中不会出现贷方余额,填制会计报表时不需要调整;但预提费用的摊销标准需要事先估计,具体金额或标准事先并不知道,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超提或欠提的现象,容易出现借方余额。
此时一般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但在填制会计报表时,应填制'待摊费用'项目,视为待摊费用处理,实务中称之为'账表不符'
预提费用发生时如何进行会计分录?
预提费用发生时如何进行会计分录?
预提费用是负债,增加时应贷记。
1.预提时,借:元作为管理费用(或其他费用、损益),借出为预提费用。
2.付款时借:元作为待摊费用,借款为银行存款。
预提费用是指企业已经从成本中预付,但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即企业尚未支付,但应支付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