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提收入的会计分录,最近很多小伙伴关注这个问题,下面由数豆子为大家整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预提收入的会计分录?
应付工资=实发工资+个税+个人社保
分录:
借:成本费用科目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二、计提单位负担的社保
借:成本费用科目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三、代扣个税、社保费用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贷:应付税费-个人所得税
四、发放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
五、代缴个税、社保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个人的与单位支付的一起交给社保局)
借:应付税费-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会计中的计提和预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定义:
计提就是计算和提取。按规定的比率与规定的基数相乘计算提取,列入某科目。是指在一个规定的基数上乘以规定的比率,按此方法计算出来的就是应提取的应付福利费过程,计入应付福利费科目就是对后一句话的解释。
预提是指扣留、预扣的意思。原则上业务费是不可以预提进费用帐的。一般只有租金、保险费、短期借款利息等采取预提。而且在年底时不得有余额。余额要冲减费用或并入利润征所得税。
区别:
1、所处理对象时间不同
计提是基于已经发生的费用,具体是指在权责发生制前提下,预先计入某些已经发生但未实际支付的费用。
预提是基于未发生的费用,具体是指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属于当期的费用尽管尚未支付,但应计入当期损益。
2、内容不同
计提可以理解为计算和提取,将规定的比率与规定的基数相乘计算提取,列入科目中,如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预提费用是指企业预提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应付未付的费用,如预提的保险费、修理费用等。
3、账务处理不同。
通过计提方式处理的科目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等。
通过预提方式处理的科目主要预提所得税费用和预提的应计入管理费用的修理费、保险费等。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将职工薪酬界定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职工薪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五险一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等。所以看完以上内容大家对预提收入的会计分录怎么做有没有了个大概了解呢?如果还是不明白,欢迎登陆数豆子官网。 1.银行贷款利息
企业据实计提的银行贷款利息会计上计入财务费用和应付利息,属于确定的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和负债,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允许税前扣除。
2.计提的弃置费用
弃置费用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不得扣除。
3.房地产企业预提费用
《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二条规定,除以下几项预提(应付)费用外,计税成本均应为实际发生的成本:
——出包工程未最终办理结算而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在证明资料充分的前提下,其发票不足金额可以预提,但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
——公共配套设施尚未建造或尚未完工的,可按预算造价合理预提建造费用。此类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已在售房合同、协议或广告、模型中明确承诺建造且不可撤销,或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配套建造的条件;
——应向政府上交但尚未上交的报批报建费用、物业完善费用可以按规定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