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企业普遍采用借贷方式,借贷方式属于双重类型。借贷法其实是专门为了规范企业财务工作而发明的一种方法。对于这种规律,我们不能死记硬背,需要从经济本质去理解。
费用贷方怎么说?
费用账户的借方意味着增加,贷方意味着减少。即企业的这类费用发生时,计入相应费用科目的借方,费用科目扣除时,计入费用科目的贷方。主要来说,企业常用的费用有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费用账户需要在月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费用账户没有余额。
例如:
2021年5月,部落虎财务公司管理部工资为5万元,相应财务处理如下:
应计费用时的会计分录
借方:管理费50000元(增加的管理费)
借款:应付员工-工资5万元。
实际支付工资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50,000元。
贷款:银行存款5万元。
月末结转费用的会计分录
借方:本年利润5万元。
贷款:管理费5万元(此处无实际意义,转入本年利润)。
“借”和“贷”是什么意思,是增加还是减少?
“借”和“贷”都可以表示增加或减少。何时表示增加,何时表示减少取决于账户的性质。
资产和费用因“借”而增加,因“贷”而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与上述情况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借”的意思是增加,“借”的意思是减少。
当然,根据《借贷法》的基本规则“有借必有贷,贷必平”,我们也可以知道。在会计分录中,借方金额等于贷方金额。借贷属于同时存在的事物。当我们讨论贷款时,我们需要一起讨论,而不是孤立地讨论。
「借」和「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借”和“贷”其实是抽象的符号,本身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可以说,“借”和“贷”本身并不是贷款,而是会计行业的创始人,让贷款变成了“借”和“贷”。
如果当初设计这套规则的创始人把“借”和“贷”换成其他任何一个词,“借”和“贷”自然也会换成其他词。但是,基本规则不会因为两个字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我们在理解“借”和“贷”的含义时,需要从企业经济业务的本质和账户的性质去理解,不能被《借贷法》看似复杂的规则所吓倒。
如果深入到会计核算,还会发现会计科目中的贷方是企业资金。企业的启动资金必须是股东投入的钱。会计科目的借方一般表示企业把钱花在哪里了。这样股东投入的钱就靠自己的流量,为企业创造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