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法是一种准确无误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主要是“借”和“贷”这两个词意思差不多。同时,对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不同类型的科目,当金额也“增加”时,就非常容易混淆。
我简单说一下我记忆《借贷法》的方式。
首先,我们给出第一个结论:
“借方”是指资产负债表的左边,“贷”是指资产负债表的右边。
在这里,我们要澄清一个巨大的误区:“借”和“贷”这两个词在会计语言中没有任何意义!
“借”和“借”只表示“左”和“右”的方向。完全可以用左右来代替。借=左,借=右。
因此,在阅读会计分录时,我们应该完全忘记“借”和“贷”在日常汉语语境中的含义,用“左”和“右”来理解“借”和“贷”的含义。
其次,下面,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
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代表了钱的去向。在资产负债表的右边,它代表钱。
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上面加粗的句子翻译如下:
企业的资产(左)要么是自有资金(净资产,右),要么是借入资金(负债,右);资产负债表的右边在左边记录两个数据,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在右边记录数据的去向。
第三,最后,我们结合这两个结论:
借=左=钱去哪里,借=右=钱可以形成我们的终极公式:
(1)哪些事物代表金钱的去向?
资产、成本和费用。
因此,所有资产、成本和费用的增加都是借方。因此,减少是信用。
例如,当一个欠我们钱的客户今天终于把钱转到我们的银行账户时,会计会记录:
借入银行存款
应收贷款账款
因为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都是企业资产,翻译成人话就是:应收账款减少,银行存款增加,说明一笔债务已经收了。
(2)什么东西代表金钱?
股东权益、负债和收入。
贷记所有股东权益、负债和收入的增加额;相反,减少是借方。
第四,评论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每一笔“钱”,我们不仅记录了它的去向(是作为资产储存还是作为成本支出),还记录了它的(权益、负债、收益)。
对于每一笔业务,我们都在“借”和“贷”两个方向进行了记录(即“借即贷”)。利用“资金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检查账目是否有误(即“借贷必须相等”)。
因为在“一个企业”这个独立的领域里,钱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来(即借款,钱去的地方比钱多),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即借款,钱去的地方比钱少)。有多少钱来,企业必须想办法“安置”多少钱。
这个原理有点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化为另一个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不变。
所以,如果最后我们的账不对等,就说明账不对。
总之,有了“钱”的方向和去向的比较,会计人员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减少甚至消除,这也是目前借贷法成为所有企业默认方法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