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外币业务事项。在外币业务的核算中,通常从业务发生日到付款结算日需要一定的时间,部分付款的结算也可能跨年度。那么外币会计的会计分录怎么做呢?汇率波动产生的汇兑差额也应计入当期损益。具体会计分录请参考以下内容。
(1)初始确认:外币交易按初始确认时交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也可以用合理的方法确定汇率,类似于交易日的即期汇率。
(2)最终调整或结算:
1.货币性项目:(1)计算外币货币性项目的外币余额;(2)外币余额乘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计算记账本位币余额;(3)上述记账本位币余额与原账面记账本位币余额的差额为汇兑差额。
2.非货币性项目:(1)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其记账本位币金额不变。(2)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以外币确定的,在确定存货的期末价值时,应先将可变现净值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与记账本位币反映的存货成本进行比较。(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
【提示】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资产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非货币性资产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
“XX外币资产”汇兑损失=调整前本币余额-期末本币余额(期末外币余额期末即期汇率)
“XX外币负债”汇兑损失=期末本币余额(期末外币余额期末即期汇率)-调整前本币余额。
“XX外币资产”汇兑收益=期末本位币余额(期末外币余额期末即期汇率)-调整前本位币余额。
“XX外币负债”汇兑收益=调整前本币余额-期末本币余额(期末外币余额期末即期汇率)
企业要用外汇,可以直接从基本账户中兑换。你可以这样记账:
一般为货币资金设立外币账户,外币登记的同时登记人民币记账本位币借款:银行存款——美元*汇率=人民币借款:库存现金——马克。
查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期末外汇牌价,根据上述货币资金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期末人民币,期末人民币-账面原人民币金额调整汇兑损益。
人民币贷款:手头现金33,354马克。如果人民币是汇兑收益,分录不变,方向相反。
会计分录是指表明某项经济业务所要借入的账户和借入的账户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按账户名称、方向、金额反映账户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记录。
根据借贷法,它指的是一份记录,其中列出了每笔经济业务应借和贷的账户的名称和金额。会计分录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时,根据规则的要求,确定并列示拟借、贷账户的名称和金额的简明记录。
看完这篇文章,你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