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存货第一部分——两种常见的存货成本核算方法(实际成本核算方法和计划成本核算方法)
每期15分钟,从零开始学会计。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库存这门学科。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存货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以及两者的区别。
1.实际成本法
首先,我们来看实际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指的是进货入库时的金额,也就是说,和成本一样多的存货。实际成本金额记录在存货账户下的各个明细项目中。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流程:
1.购买链接
(1)单个商品同时到达(指采购的库存发票和实物库存同时到达)
A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一批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载的货款为10000元,增值税税款1 700元,对方以100元支付运费。所有款项均以转账支票支付,材料验收入库。甲公司应编制以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10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1700
贷款: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 11800.
注:存货入库前发生的运杂费金额需要计入存货成本,而验收入库后发生的仓储费用金额不能作为存货的入账金额,而是作为公司的成本。
(2)到货单未到(指对方公司已开具发票但货物尚未实际到达仓库,此时需要在途货物的明细账)
A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汇兑结算方式购入一批F材料,发票和票据均已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录的付款为2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3 400元。又交了1000元保费,材料还没到。甲公司应编制以下会计分录:
当票到达时:
借:在途货物21000元(含保险1000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3,400
贷款: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 24,400.
材料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21000元
借:在途材料21000。
注意:在货物尚未到达的情况下,在接收单据时,应先录入在途货物,待货物实际接收验收后,再转入原材料。
到货单未到达(表示实物已经到达仓库,但是没有收到对方公司开具的发票)
如果我公司已经收到货物,验收入库,但是月底还没有收到单据,需要按照暂估计价进行核算:
A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一批H材料,现已验收入库。因月底发票账单未收到,无法确定实际成本,暂估3万元。甲公司应编制以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3万元
贷:应付账款——;估计应付账款30,000。
下月初收到单据后,以实际开票金额和进项税额,先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进行冲销:
借:应付账款——;预计应付账款30000。
贷款:3万元原材料
重新入库,上述采购的H材料次月收到发票账单,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载的货款为31000元,增值税税额为5270元,对方支付的保险费为2000元,以银行存款方式支付。甲公司应编制以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33000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5270
贷款: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 38270
(4)预付采购材料。
甲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乙公司签订合同,购买一批I材料,合同约定甲公司需先支付50元后发货。合同总金额为20000元(不含税),所以A公司预付了11700元。甲公司应编制以下会计分录:
预付时:
借方:预付账户11700
贷款:班
此时预付款账户有贷方余额11700元,剩余余额需要补充:
借方:预付账户11700
贷款:货币基金11700。
2.计划成本法
我们来看看计划成本法是如何计算的。
使用计划成本法时,材料的收发和结存,无论总分类核算还是明细分类核算,都是按照计划成本计价的。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用“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末对本月发出的材料应承担的成本差异进行计算和分摊,并根据所发出材料的用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从而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实际上,计划成本法将存货核算分为两条线。一行按照标准单价核算存货成本,期初存货和本期增减数都按照标准计划成本核算,所以计算出的期末存货金额肯定是计划单价和期末存货数量的乘积。
另一行是分别计算存货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异。这个明细账户叫做“材料成本差异”。期末实际存货成本等于存货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的差额。
以及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应该如何核算?其实就是月末加权平均法。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是以期初材料成本差异余额加上本期材料成本差异为分子,期初材料计划成本为分母计算得出的。
公式如下: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100
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当前材料成本差异率。
当然,上述计算成本差异率公式中的分母也可以改为(期初余额的材料数和本期收到的材料数),但这时计算应由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的公式应改为发出材料数*单位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我们也可以画一个T型账户来看看。您可以点击查看该笔T账户的结转流程:
材料采购(实际成本)原材料(计划成本)
本期实际采购金额
本期计划成本
当前收款的计划成本
借方余额:超支差额贷方余额:储蓄差额期末余额
材料成本差异
保存差异
超支差异
一般来说,计划成本法有三个明细科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其中,材料采购占实际成本,原材料占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占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
关键科目是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其实这个题目的思路就是月末加权平均法。
当月采购原材料入库时,应按实际采购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再按原材料计划成本金额从材料采购贷方转入原材料明细科目借方。这时,材料采购的借方和贷方就会有差异,以为是在入账时按实际成本金额入账,但转入原材料账户时用的是计划成本金额。这时就需要将材料采购的借贷差额金额转入材料成本差异明细科目。如果转到材料成本差异借方的金额为正,说明采购原材料时实际支付的成本金额大于计划成本金额;如果转到材料成本差异借方的金额为负,则表示保存差异,因为这意味着采购原材料时实际支付的成本金额小于计划成本金额。
刚才说了,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思路其实就是月末加权平均法。以期初余额加上本月从材料采购明细科目转出的金额为分子,以原材料明细科目的期初余额和本月增加额为分母。实际上,原材料明细账户中的所有核算都是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这样计算出来的比率叫做当期材料成本差异比率。计算此成本差异率的目的是计算材料成本差异明细科目的当前减少金额。本次减少金额的计算公式是将本期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金额乘以刚刚计算的材料成本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期末余额等于期初余额,从本期计算的减少额中减去本期从材料采购账户转出的金额。该期末余额作为下一期的期初余额。
那么如何计算期末原材料的确切数量呢?
应该结合原材料的计划成本金额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中计算的差异金额来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期末原材料的实际数量:
第一种:
期末实际原材料成本=(原材料明细科目月初余额,材料成本差异明细科目月初余额)本月材料采购明细科目借方金额-(本月减少原材料明细科目金额,本月减少材料成本差异明细科目金额)
第二种类型:
原材料期末实际成本=原材料明细科目月末余额;材料成本差异明细科目的月末余额。
其实这两种思路殊途同归,本质上都是把原材料明细账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结合起来计算。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巩固它:
企业的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剩余材料计划成本200万,材料成本差额20万。当月采购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135万元,计划成本150万元,计划收料成本180万元。当月结存物料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回答:
材料成本差异率=(-20-15)/(200-150)=-10
实际收到原材料成本=180 *(1-10)=162万元。
当月材料实际成本=200-20,135-162=153万元。
或者可以算出当月材料实际成本=(200 150-180)(-20-15-180 *(10))=153万元。
材料采购(实际成本)原材料(计划成本)
本期实际购买金额为135
这个月初的余额是200英镑
本期计划成本150本期计划成本150
此期间接收方的计划成本180
贷方余额:储蓄差额15期末余额170
材料成本差异
期初保存差异20
节省差额15
这一时期收集的原材料
对应差异
=180*10=18
期末保存差异=17
期末实际原材料成本=期末余额170万元-期末节约差额17万元=153万元。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