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会计课程 授课老师 会计实操 会计考证 名师解答 会计资讯 关于我们

什么是会计分录举例

2023-03-10 09:52:07深圳会计培训

前几天有个问题:“你怎么看国内会计教育强调记账?”这个问题其实引发了我对学习生涯的一些反思。关于会计分录这个话题,我写过几篇这方面的文章,包括《漫谈会计分录》从趣味会计的角度分析会计分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会计分录告诉你的“爱情物语”》从会计和爱情的角度吹嘘会计分录。《会计分录的六种性格》还结合税务案例论述了会计分录的税务风险。这些文章对词条的讨论都是建立在浅层次的思考上,甚至有大词条的意思。没有关于学习会计分录的观点,更没有从会计分录的角度来讨论其背后的逻辑。下面主要讨论会计分录的学习水平和会计分录背后的逻辑。

首先,会计分录的出现

主体对问题的感受没有错。我国会计教育非常重视分录,但只重视分录,不重视分录。以下主要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1.理论上,从接受会计专业教育开始,我们都是从一个分录一个分录的学习报表。这个“学”说白了,叫“背”更合适。也就是说,一个条目被带回到另一个条目,并且一直带回来。中国的教育,无论是教育还是培训机构,都是应试教育,灌输式的。至于分录背后反映的会计原则,还没有从会计原则的角度分析企业管理的本质。老师是这样教的,学生是这样学的。老师没有反思教学模式,学生也没有问背后的原因。因为有一个声音说,“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要问为什么,就学完了。”还有一种声音说,“大家都这样倒车。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有一天,如果张三丰掉下悬崖,你会突然打通第二脉,这样你就学完了。”或者一个声音会说:“你就是想考过或者过60分钟。你是要做研究吗?”回来了。”甚至有一种声音会说,“不过是个小会计。你为什么做这么多?"与其辛苦,不如把合并报表里的分录一条一条背出来,顺便时不时把报表里的分录合并一下,吓吓会计小白。”

这些声音似乎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只强调入口,但绝对不重视入口。结果就是背的条目越多,似乎脑子里的会计思路就越乱。对会计的理解就更模糊了。以笔记考试为例。在注会考试中,很多题目都涉及到“影响营业利润的金额为零”、“影响会计利润的金额为零”、“影响损益的金额为零”、“资产负债表列示的项目金额为零”等题目。很多学了很多年的会计,第一次接触这类话题都很疑惑。我可能在想,“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说多少包含在什么科目里?”。或者把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当成大题,一条一条的写分录,然后写完分录,你还是不知道“影响营业利润的金额是多少”或者“影响会计利润的金额是多少”是多少。

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过于强调会计分录,而不是会计分录。所谓强调,只是从词条本身的角度来教和学。而不是站在三个基本报表的角度,没有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分录的意义。至于笔记考试所涉及的问题,似乎与其他考试方式有所不同,似乎也与我们以往考试的提问模式有所不同。实际上是基于候选人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的需要,反映了报表向报告使用者传达“受托责任的概念”和“决策有用性的概念”的需要。而不是孤独的进入,个体的思考。比如上面的问题,如果初学者一开始就树立报表思维,把利润表印在脑子里,那么就涉及到“影响营业利润的金额为零”和“影响会计利润的金额为零”的问题。还是个问题?

2.在实际学习中,有人说会计分录是基础,基础不扎实。讲语句不是扯淡吗?参赛作品是基础。我们不能否认。也有人说,这些分录的底层数据需要支持报表数据,比如上市公司各科目的趋势变化分录、同一企业的同比对比、同一行业内的跨行业对比等。这些说法没有错。我们会计教育的问题只能说是强调分录,而不是重视。比如对期间费用的学习,会计教育最多可能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一级科目,考题只是一级科目。于是,刚入职场的会计,在实践中突然纠结于每个一级科目下的几十个二级科目。他们可能已经研究了四年的条目,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对费用进行划分和归属。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新知识,更不是什么需要实际经验的问题。在实践中,别说第一次做会计的小白,许多人已经在财务部门工作多年,可能不会太灵活地使用会计分录或科目。这里的弹性主要是指在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要与税务和所得税结算的需要相协调,然后设置符合企业管理需要的科目。会计分录实务至少要协调会计、税务、企业管理三个维度。

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财务费用,是很多企业的科目,或者加上二级利息收入/支出。其实真的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财务费用-利息收入,财务费用-利息支出-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内部单位贷款利息支出/其他贷款,财务费用-手续费,财务费用-贴现利息,财务费用-融资费用-汇兑收益,财务费用-汇兑损益,财务费用-其他。

举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子,这其实是我之前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会计协同管理》写的一篇文章的节选,用来解释入境处理的问题。关于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涉及考虑会计准则和所得税结算的协调。《职工薪酬纳税调整明细表》举报注意事项:Line 1 "1。工资薪金支出”:第1栏“账户金额”填报纳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补贴金额;第四栏“税额”是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数额;第五栏“纳税调整额”为第1-4栏的余额。那么在填写工资薪金支出账户记录的金额时会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数据汇总困难。这个问题涉及到会计科目的设置。一般来说,会计科目设置合理的话,后续会计人员考会计准则相对方便。一般设置应付职工薪酬-职工薪酬-工资/奖金/绩效/其他薪酬。如果把所有计入成本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补贴都用应付职工薪酬来处理,相对更方便的是得出应付职工人数,而不是按照成本中计入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制造费用、生产费用来一一统计。好像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说为什么要通过处理员工薪酬这个题目。其实这也是原因之一。有人提到,如果统计方便的话,也可以通过借方的各种科目来做。为什么一定要经历转变?请继续阅读下面的解释,你就明白了。

其次,会计科目设置明确,账户内金额也根据科目汇总填列。但是会计年度有错误,导致统计数据。比如某企业会计年度发生的账务处理:借记:销售费用-奖金80万元;贷款:银行存款80万元,则未能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的处理,导致相关数据仅以应付职工薪酬为基础时存在统计缺失的问题。再比如老板代支出购买的员工福利费。账务处理是借:管理费用-福利费贷:其他应付款,此时还没有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也会导致取数的存在。你可能会说,我不是通过出借人的工资单统计得到数据,但是我可以通过借方管理费用统计得到数据。别急,看第三点。

再次,涉及到工资薪金的核算,存在误差修正导致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比如当年3月有一笔账借方不对:管理费用借款10万,应付职工工资借款10万。后来发现这笔业务是3月份处理的,4月份对其调整的分录为借方:应付职工薪酬借款100,000,管理费用借款100,000。假设会计年度应付工资薪金借方发生额为100万,贷方发生额为100万。100万借贷人数据中,3、4月份没有的会计分录数据是否虚增了借款人数据?正确的调整应该反映在应付给员工的负工资中。那么这个时候你通过借方统计,就会出错。

二、会计分录背后的逻辑

以上第一点主要是关于会计分录的一些表面问题。其实沿着分录背后的本质去探索,其实更多的是会计准则。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本应在新准则实施的2006年建立。当时根据准则做出的表述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走出去”战略的客观需要”。

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婷司长介绍,标准体系产生的背景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完善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用的业务语言和公开透明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资本市场、企业发展和改革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密切相关,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需要与世贸组织成员遵循的规则相协调。”实际上也就是说,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是客观商业活动的反映,同时也适应了全球经济的发生。说白了,会计要反映经营活动,反映经济本质。

事实上,在2006年的标准体系下,基本会计准则。它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控制着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准则中的准则”,指导和规范着各种具体的准则和应用指南,在实际工作中也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未来具体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的新业务,需要运用基本会计准则中的概念进行操作和判断。也就是说,虽然《指南》中有条目,但并不意味着《指南》涵盖了所有业务。如果没有条目,可以根据指南的原则进行判断。所以,词条背后需要讨论的是标准的原理,而不是谈论词条。

在刘玉婷董事解释的2006年指引中提到:“会计六要素(定性)”。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与IFRS中的会计要素基本一致,与IFRS相比增加了“利润”要素(但不是本质区别)。《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2000年规定的六要素并没有过时,基本准则继续沿用六大会计要素的划分,体现了贯穿整个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观”理念,强调企业的财务状况,强调企业的净资产而不是利润,适度弱化了“表观利润”的概念。“资产负债表观”概念的实质是,在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时,关键是看净资产是否增加,即股东财富是否增加。在资产负债表看来,利润代表净资产的增加,亏损代表净资产的减少,这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和其他准则中的概念。关注现金流和资产减值会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负债表观。从哲学的角度,要求不追求虚假利润,落实到企业的发展上,即增加企业的净资产。与资产负债表观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适度引入了这一概念。”即基本原则背后的资产负债表观的重要性,以及我们理解分录、理解业务和处理新交易的基本原则。当然,在最基本的资产负债表观下,还有涉及具体账户的相关理论,比如合并报表涉及的“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比如长期股权投资折算的“跨越重大经济边界理论”,等等。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正准备参加

广州会计培训

, 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

惠州会计培训

东莞会计培训

深圳会计培训考试

、 相关知识记得关注学乐佳会计培训官网。最后祝愿小伙伴们考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