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支付业务的会计处理比较困难,主要是股份支付的最终金额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虽然期权的公允价值保持不变,但两者的乘积始终处于变动状态,最终导致股份支付的成本无法平均分摊到各年度的管理费用中,需要每年根据未来预计解锁的股份数量进行动态调整。具体会计业务举例说明:
A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第一年的1月1日,该公司授予其200名经理每人10,000份股票期权。这些员工从第一年的1月1日开始在公司连续服务满3年,即2元钱可以买1万股某公司股票,从而受益。公司预计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每股6元。第一年有20名员工离开A公司,A公司估计三年后离开的员工比例会达到20;第二年,10名员工离职,公司将预计员工离职比例修正为15;第三年,15名员工离职。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1)第一年1月1日:授予日不进行会计处理。解读:授予日不进行会计处理的原因是高级管理人员尚未向公司提供服务,公司的管理费用尚未发生,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
(2)第一年12月31日:借:管理费32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20释义:具体管理费计算为:200 (1-20 ) 1 6 1/3=320。因为第一年的预计离职率是20,这些高管无法解锁,计算出来的总管理成本需要减少20,而总成本的理想状态需要在三年的锁定期内平均分摊,所以第一年的管理成本是用总成本除以3计算出来的。(3)第二年12月31日:借:管理费36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60解释:第二年具体管理费计算方法为:200 (1-15 ) 1 6 2/3-320=360。因为第二年的预计离职率是15,这些高管无法解锁,计算总成本时需要扣除这15,而第一年的管理成本已经计算出来,是320万元。因此,截至第二年的总成本减去第一年计算的成本,将支付第二年管理成本中记录的股份金额。(4)第三年12月31日:借:管理费25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50解读:第三年离职的情况已经明确。到第三年末,实际离职且未能解锁的人数为20 10 15=45。在计算三年的总成本时,需要扣除这45人未解锁未能缴纳的管理费。即实际核算总成本为(200-20-10-15)16=930万元,已核算管理费用3.20360=680万元,剩余9.30-6.80=250万元记入第三年管理费用。
(5)假设第四年12月31日155名员工全部行权,甲公司股票面值为1元。借:银行存款(15512) 31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30贷:股本(15511) 155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085。
解读:最后行权时,按照每股2元的价格,公司可以获得1.5512=310万元,而原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资本公积930万元需要全额结转。按照每股1元计算,股本的面值为1.5511=155万元,最后的资本公积——是反向挤压的结果,也就是按照贷款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