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赊销或赊购外币时,由于汇率变动,企业相关科目的初始入账金额与实际结算金额之间存在差异。这个差额就是汇兑损益。在会计上应该如何处理,期末结转?
企业进行外币交易时,应当按照即期汇率或者交易日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将金额折算为本位币,按照折算后的金额在相关科目登记,并根据外币金额登记相应的外币账户。
企业出口相关货物时(以外币结算):
借方:应收账款
贷款:主营业务收入
期末或外币货币性项目结算时,按期末即期汇率(期间结算时的结算日汇率)折算为本位币,与原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差额计入“——财务费用汇兑损益”科目。
期末未收回:
借方:应收账款
贷: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在该期间结算时:
借方: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对于资产的货币性项目,汇率上升,产生汇兑收益,计入“财务费用”科目贷方;汇率下降,造成汇兑损失,借记“财务费用”。
债务货币性项目,如企业赊购形成的“应付账款”,汇率上升,造成汇兑损失,计入“财务费用”的借方;汇率下降,产生汇兑收益,记入“财务费用”。假设企业赊购原材料时,汇率为1美元=6.8元,实际支付时,汇率为1美元=6.7元,应付款项为x美元,时应付账款金额为6.8X,实际支付时支付6.7X,产生汇兑收益0.1X,贷记“财务费用”。
期末结转汇兑损益的分录:
汇兑收益的结转:
借: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贷款:本年利润
汇兑损失结转:
借方:本年利润
贷: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期末不存在以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损益;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外币确定的(如国内无相关商品市场报价),在确认存货期末价值和判断是否存在减值时,应先将可变现净值折算为本位币,再与购买时入账的成本进行比较,减值统一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不区分汇兑损益;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股票型基金(通过交易性资产核算),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区分资产增值减值或汇兑损益。
年终结转分录:
借方:本年利润
贷款:资产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损益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