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支出中占了很大份额。而我国至今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导致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规范,此类信息披露不充分。本文提出了一些问题,试图进行探讨。
一、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
研发的目的是获得一项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关于固定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自建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建造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入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研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d是购置一项固定资产,如研发和建造一台先进设备,研发期间发生的所有费用。d也应记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更值得讨论的是,开发是为了获得一项无形资产。因此,问题的焦点是讨论这类研发费用的会计确认。
首先,对确认R amp; amp;amp;a的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世界各国的费用。从上看,研发费用的会计确认无非是费用化、资本化、有条件资本化三种情况。对于这三种情况的认定条件、方法、优缺点,很多学者都有描述,这里不再赘述,只对R amp; amp世界各国的费用。
其次,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如何限制无形资产估值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应当按照依法取得时发生的登记费和手续费确定;在取得合法申请前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企业会计制度》还规定,自行开发并按程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依法取得时发生的登记费和聘用费,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及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企业的研发费用应当全部费用化,即研发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这不仅表明中国在研发中采取了“谨慎”的原则;费用,也充分体现了税收和会计政策对研发的鼓励。活动。然而,在某些行业,采用费用主义可能会明显导致企业逃税。比如一个行业的制造成本并不大,主要支出是研发费用。如果对行业的研发费用采取完全费用化的会计政策,将违背会计的配比原则,甚至导致这些企业的资产被低估。“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打算借鉴美国等国外的通行做法,在继续要求研究费用处理的同时,允许部分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冯淑萍,2000)
再次,从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的实践来看,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区分非常重要。研发的目的;d不是为了当期的利益,而是为了很久以后才能显现的利益。单纯的费用不能反映该类支出所取得的收入是在几个会计期间取得的,不能向报表的外部使用者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因此,研发费用。费用不符合比例原则。大部分无形资产在没有开发成功的会计期间可能不会产生任何收入,但却要承担大量的开发费用。然而,它显然是u
同样,就会计准则所要求的真实性而言,费用化并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因为有些无形资产的研发成本很高,如果只对最后阶段的申请和注册费用进行定价,账面价值会与实际价值相差甚远。就其相关性而言,不方便评估无形资产开发的投资效益。
此外,《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实质重于形式”,为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发过程中;d费用,如果研发费用的数额。d费用不大,纳入管理费用是合理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然而,目前,R amp; ampd费用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环境下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从客观实际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在研发比重较大的企业中;d费用,如果按制度记为“管理费用”,不仅会夸大“管理费用”,而且会扭曲资产价值,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极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在一些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已经达到60-70。如果R amp; ampd费用简单的费用化,无形资产的价值会很低,资产负债表不会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尤其是上市高科技公司。例如,作为高科技quot;龙头股quot;之一的清华紫光,为了保持其强大的竞争力,公司每年的主要投资都是研发项目,而这些项目都要经历一个自然的研发过程;d、实验、试制、改进、稳定、成熟,还有一个市场培育、推广、快速成长、稳定的过程。一般投入产出周期为三年甚至更长。从以往的投资经验来看,公司的大部分项目一般都是第一年亏损,第二年持平,第三年盈利,五年左右才有大的发展。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实施的当年,由于研发支出费用化,公司管理费用大幅增加,中期业绩较上年大幅下降。预警公告发布后,股票暴跌,使公司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计划受挫,迫使其减少研发投入。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信息失真,降低管理者的创新动力,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二、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研发的会计处理;费用
会计计量总是依赖于会计确认,确认的差异也决定了计量的差异。可以看出,企业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有三种方法:(1)完全成本法,即将所有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中间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2)全资本法,即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时,分类为无形资产,分期摊销。(3)结果确定法,即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的期间,设置多栏账记录相关费用,最后根据研究开发活动的结果决定处理方法。如果已经取得成果,并且预计会产生收入,则将所有相关费用资本化;否则,将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笔者认为,就我国而言,各类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同一行业应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在不同行业中,可酌情选择:(1)如果R amp; ampd支出较小,可采用完全成本法。这一般适用于传统行业,遵循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即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简化会计核算,适当反映。(2)对于研发比重较大的企业;d费用,采用成果确定法。这主要用于大中型高科技企业。如果申报失败的开发活动,由于时间长、成本高,采用完全成本法使当期利润波动过大,可以考虑作为“待摊费用”,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期摊销,并在会计报表中如实披露项目、失败成本处理方法及其对利润的影响,使相关方详细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3)目前,一些企业专门从事研发或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这些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经营活动的单位,可以采用全额资本法,将所有研究开发费用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研发活动失败的,应当及时足额将失败成本转入管理费用。
由于完全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且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有明确的规范,本文不再多做阐述。全资本法的实质是将研究和开发中发生的所有支出列为资产,这种方法简单,不广泛适用。因此,下面将集中讨论结果确定方法。
笔者认为大部分高科技企业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制造成本比较低,间接成本比较高。因此,有必要收集R amp; amp根据相关活动计入间接成本的费用,然后根据最终的研究结果决定费用的分配。d结果。这就是作业成本法的体现。
因为研发不一定能取得最终的成果,所以在处理研发的时候,要分别对待研发不成功和研发成功两种可能。d费用。当然,无论研发成功与否,最初研发期间无法知道未来的结果,但研发费用已经发生,所以需要一个过渡性账户来登记费用。笔者认为更合适的账户是“长期待摊费用”。d费用”,即在费用期间,作会计分录:借记“长期待摊费用R amp; ampd费用”,贷记相应科目。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企业研发一种产品、技术、设备的初衷是它会成功,会获得效益,而不是相反。此外,企业毕竟是一个营利组织,因此预期研发成本是我们继续讨论的前提。收益高于成本。
无论是R amp; ampd成功与否在初始阶段无法得知。这时,可以设置一个类似于坏账准备的坏账准备账户,作为应收账款的备抵账户。与研发相对应的费用补贴。d长期待摊费用可以成立。在期末,R amp; ampd .每期应提取和实际提取的费用补助(以下简称费用补助)由技术失败的可能性决定。企业每期期末应计提的费用准备=投资总额(1-预期成功率),每期实际应计提的费用准备减去其账户的贷方余额(或加借方余额)。本期计提的费用准备金计入管理费用,并作为费用支出。当研究开发成功时,计提的费用将一次转回。
(2)研发的信息披露;费用
基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和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企业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单独披露研发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的期末余额。d费用”和“研发费用”。“费用准备”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便清楚地反映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报告用户并提醒他们注意研发;d流程。对于自行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应计提“长期待摊费用”。d费用”和“研发费用”。d费用准备”将转换为无形资产,计入无形资产项目,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
同时,在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中,作者建议增加一个附表quot;无形资产的具体构成quot;其中每个R amp; amp列出了项目及其进展。包括当前投入成本、累计投入成本、预期成功率、R amp; amp费用和研发的净值。d费用。此外,自行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在转入无形资产后也应纳入本表,并反映其折旧和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以此披露企业研发的实际能力和进度,从而帮助报告使用者评估企业的研发情况和科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