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入银行存款
贷款临时存款
以出差为例,员工出差可以提前借差旅费。一般不是因为个人原因,而是特殊情况下,比如在公费医疗制度下,员工可以提前借住院费。你单位的具体规定。
行政单位的贷款利息应计入“财务费用-利息”科目。
行政单位贷款利息的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款:财务费用-利息
会计科目的分类主要包括资产、成本、共同、损益、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每个会计科目包含具体的科目,下面是具体的分类。
第一类资产类账户: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
第二个成本类别包括“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制造成本”。
第三个共同主体:共同主体的特点是需要从其期末余额的方向来界定其性质。
第四个损益账户:分为收益账户和费用账户。收入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费用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
第五类所有者权益:根据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和反映留存收益的两类。
第六类负债:根据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
同上,完成输入:
1.计算并支付当前工资
借:支出
贷款:应付职工工资
2.代扣养老保险和年金等。
借方:应付职工。
贷:其他应收款
3.收回原员工相关借款。
借方:应付职工。
贷:其他应收款
4、实际发放的工资、独生子女费等。
借方:应付职工。
借:支出
贷款:财政拨款收入(银行存款或现金)
某单位获得财政授权支付金额50万元。
行政单位:借:盈余账户金额,贷:50万;财政拨款收入:50万。
机构:借方:盈余账户金额50万;贷款:财政补贴收入50万。
2.某单位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缴纳当月水电费12000元。
行政单位:借:支出1.2万元;贷款:零余额账户12000元。
机构:借方:业务支出12000元;零余额账户1.2万元。
3.某单位通过财政授权支付方式购买打印机1万元。
行政单位:借款:支出1万元;贷款:零余额账户10000元;及借款:固定资产1万元;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万元。
事业单位:借:业务费10000元;零余额账户1万元;并借:固定资产10000元;万元为非流动资产资金-固定资产。
4.某单位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购买了12万元电脑10台。需要扣除5英镑的押金。
行政单位:借:支出12万借:财政拨款收入12万;同时,固定资产12万贷款:资产资金-固定资产12万贷款:银行存款6000贷款:应付账款6000。
事业单位:借款:业务支出借款12万:财政补贴借款12万;同时,固定资产贷款12万:非流动资产资金-固定资产贷款12万:银行存款贷款6,000:应付账款贷款6,000。
5、某单位通过财务统一发放工资30万元。
行政单位:借款:支出30万元;贷款:财政拨款收入30万元。
事业单位:借款:业务支出贷款30万:财政补助收入30万。
6.某单位发生财政拨款收入200万元(其中项目支出120万元,基本支出80万元),其他资本性收入50万元(其中项目支出35万元,基本支出15万元),财政拨款支出160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30万元。到了年底,只有项目支出是平衡的,所有的
行政单位:借方:财政返还金额40万;贷款:零余额账户金额40万。
机构:借:财政还款额40万;贷款:零余额账户金额40万。
如果是空白支票收据,借款时不,直接凭发票报销。
如果是非空白支票收据,借款时:
借:其他应收款——贷(分部门分个人核算)
贷:货币资金账户
报销时:
借:相关支出账户
贷款:其他应收款——贷款
根据多缴少缴的数额借入或借出货币资金。
企业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区别在于:
一、使用的会计科目不同。在处理同一笔业务时,事业单位与企业所作的会计分录格式相同,借款方向也相同。但由于不同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不同,相关项目记录在不同的账户中。比如在贷款的核算上,企业在借款时,按照期限分别记为“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而事业单位无论长期借款还是短期借款,都记为“借入款项”。
第二,会计处理方法因单位性质不同而不同。1.是否从事产品生产引起的差异。这种区别要分两种情况。第一,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和不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在会计处理上是有区别的,应该区别对待。二是同样从事产品生产,事业单位和企业在会计处理上还是有区别的。以物资采购业务为例。企业的做法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前者采用采购时不含税的进价来区分进项税;后者采用含税进价。会计分录如下:(1)一般纳税人企业:借:材料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银行存款;(2)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借款:物资采购贷款:银行存款机构从事此项业务的会计处理,既要区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又要区分自用或非自用。除一般纳税人和事业单位采购的非自用物资外,其他情况均采用免税进价核算,即一般纳税人采购自用物资、小规模纳税人采购自用物资和非自用物资。会计分录为:(1)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买非自用物资:借:物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银行存款(2)其他信息;借款:物资借款:银行存款2。是否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导致的差异。众所周知,每个企业都要计算产品成本,并与当期收益进行比较,最终确定营业利润。事业单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发生收集材料等费用时,记入“成本费用”科目,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发生类似费用时,记入“业务费用”科目。同时,以此为起点,会发生一系列的结转。结转流程图示如下:企业:材料生产成本产成品产品销售成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企业:1。材料成本产成品【营业费用】业务支出业务余额余额分配-未分配余额2。材料业务支出余额分配-未分配余额3。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可分离性导致的差异。因为事业单位的活动,根据是否属于专业业务活动或辅助活动,可以分为业务活动和业务活动。相应地,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收支也包括业务收入、业务支出、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这部分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一大区别。以费用的核算为例。比如办公用品费用由行政部门支付,企业的做法是:借款:管理费用借款:银行存款;借:营业费用贷:银行存款;以及结转已销售产品的成本。企业的做法是:借:产品销售成本贷:产成品,而机构作为专业经营活动以外的费用处理:借:营业费用贷:产成品。
三、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在相同的业务处理中,增加了核算步骤,这种差异一般出现在相关资金的核算中。以购买短期证券为例。企业的做法:借款:短期投资贷款:银行存款。事业单位的做法:借款:对外投资贷款:银行存款。同时,借:公募基金-普通基金贷:公募基金-投资基金都是证券购买业务。企业只需要增加短期投资,减少银行存款就能说清楚,而事业单位则会因为对外投资而增加或减少公共资金的内部结构。再比如:买剩下的固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