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被收购的子公司业绩不好,合并报表中的商誉会减值。困惑:绩效差的定义?确实业绩不好,那怎么计算应该减值的金额呢?
商誉一般不单独计为减值,但一般在资产组中测试。但现在商誉是以母公司理论为基础的,合并表上的商誉只是按照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来体现。在进行减值测试时,应计算所有商誉,然后与资产组的账面价值相加,与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如果减值,先扣除商誉,再扣除资产组中的资产。如果不扣除,则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商誉的减值,并提取这部分。
也就是说,一般感觉公司会进行减值测试。重点是恢复完全商誉,比如控股80,商誉400,那么完全商誉就是500。如果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是500,可收回800,那么考虑商誉后的资产价值是1000,减值200,那么200*80就是母公司抵抗的商誉减值。
注重财务原理的——《桃花源记》
商誉减值测试方法
商誉减值按以下步骤处理:首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然后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将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配商誉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对其差额确认减值损失,减值损失金额首先从分配到该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商誉账面价值中扣除;然后根据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以外的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的比例,按比例扣减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什么要分两步走?
在企业合并中,是购买企业的投资成本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商誉的存在离不开企业本身,因此不可识别,它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现金流。没有办法直接检验商誉是否减值。因此,要测试商誉是否减值,就要用间接的方法,即在排除商誉和不排除商誉的情况下测试商誉是否减值,从而间接测试商誉是否减值。如果资产组中的可辨认资产发生减值,企业应当首先核销该可辨认资产的减值。否则,如果不采取第一步,直接采取第二步,这个可辨认资产的减值就抵消了商誉,不符合实际情况。
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首先从分配给该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中扣除。
:为什么要先抵销商誉,而不是在商誉和资产组之间分摊减值金额?
这只能这样理解。商誉本身就是一个评估价格,无形不可认,金额的可靠性低。先抵销商誉是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的。
是否有必要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产生的商誉,应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并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列示。会计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商誉减值准备。
条目:
合并后,法人组织消失,商誉会体现在个别报表中,需要进行入账,正常处理分录。
(2)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产生的商誉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列示,其减值准备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不入账。合并财务报表中编制的调整分录或抵销雇佣报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