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分录中,借贷只表示方向,没有特殊意义。就像,-号表示肯定和否定。
应区分不含税价格的计算方法。这涉及到价内税和价外税的概念。
价内税是指税包含在税务局认定的收入中。价外关税则相反。
价内税一般不含税价。价外税不含税的计算方法是含税/(1税率)。
目前我国常见的价外税是增值税。
对托伊先生的回答补充一下:
“借”和“贷”的区分是基于会计恒等式的扩展。让我们看看会计恒等式:
1.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
——因为:所有者权益=初始投入资本(简化为股本)留存收益(简化为留存利润),我们得到:
2.资产=留存权益利润,负债=权益利润-股利负债
——因为:利润是结转账户,利润=收入-成本-费用,那么我们得到:
3、资产=权益收入-成本费用-股利负债。
——将否定主语调整到等式的另一边,得到:
4、资产股利成本=权益收入+负债
我们得到调整扩展后的会计恒等式,其中恒等式左侧的账户增加记为“借方”,右侧的账户增加记为“贷方”;减少,反之亦然。身份要保持不变,所以借的时候一定要有贷,贷的一定要对等。
在身份上,出借人可以视为企业经济利益的——“钱”是股东投资的,是借的还是自己赚的?借方可以看作是经济利益的流动。“钱”是资产,是花出去的还是分给股东的?
这个问题在我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个谜。所有的数据都不一致。“只是符号”这几个字。是学习的态度吗?
直到后来,学了日语,了解了福泽谕吉之后,源与流才相通。
现在按照时间线简单地说:
借贷法起源于意大利。当时正是意大利广泛使用并日益完善的簿记方法奠定了西式复式的基础。
所谓货币行业,大致类似于银行。货币工业与生产工商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以货币资产为资本,其主要目的是转让资金使用权以获得利息收入。一方面,经营钱业的商人收取经营者的热钱,并给予利息;另一方面又以更高的利率借钱给其他经营者,赚取差价。
为了满足借款人记录借贷款项的需求。将借款人的账户分为
(意大利威尼斯方言)dare和avere。
Dare ——指借款,即债权(应收款)增加,表示现金流出。(借贷!)
Avere ——指收入支付,即债务增加(应付),表示现金流入。(吸吧!)
那么dare和avere的原意就知道了。是以银行为主体的方法。
内涵的由来如上。
让我们开始描述从(dare,avere)到(borrow,lend)的字面演变。
第一步,复试的影响逐渐扩大到工商业和生产。意大利学者卢卡帕乔完善了这一方法,使之适用于任何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核算。在符号的选择上,意大利语中的debito和credito分别取代了威尼斯方言中的dare和avere。在意大利语中,credito表示债权,debito表示债务。直到最后为了适应复试的发展,变成了一个符号,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但现在银行业还是可以通过借贷来直观了解。不信你的银行卡叫什么?借记卡!因为你把钱存银行,银行说欠你钱。而买房,你是向银行贷款,所以叫贷款!)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复试法传到了欧洲,英国学者欧文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方法。在符号的选择上,debit和credit分别取代了意大利的debito和credito,其中debit表示债务,credit表示债权。
第三步是时代发展。明治六年(1873年),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翻译了美国的会计教学,并命名为《会计之法》。这里福泽谕吉用日语翻译为“借”和“借”。
贷款-信用
借贷债务
T
借:借,借。(债权增加)
借:借,借。(债务增加)
福泽谕吉不愧为改变时代的学者。他的翻译直接取自原文。从银行业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他的选择很深刻。
借和贷两个汉字终于在这里出现了。
这两个汉字的本义如下
信用:付出。据说我给人贷款。(解释词语的注释)
借:假也(《说文解字注》)引申为借,借进借出。借什么都可以给。《晋阮裕传》,你不能看,除非你去借。这里的借就是借的意思。
日语以借用汉字为主。借助汉字表意性强的特点,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所以这两个日语单词中的汉字,其实就是古代汉语中借和借这两个词的本义。
第四步,当然是传入中国,它在近代下大力气学习日本。汉字中有很多倒传的现象。给你。借贷又带回来。但恰好是初衷。我又感受到了汉字的伟大。
就是这样。借与贷两个汉字的出现。也不是那么不合理。个人觉得很合适。也符合会计的历史轨迹,初学者不会被字面混淆。
回答完毕。
含税价格和无税价格之间有一个换算公式,如下所示:
含税价格=无税价格=无税价格*(1税率)
无税价格=含税价格(1适用税率)
含税价格就是含税价格。无税价格是指不含税的价格。
10分钟让你了解贷款。
借贷的前提是会计科目的属性,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成本和费用。
了解借贷,把握两点就够了:一是主体属性,二是资金流向。
然后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工具,加强理解和记忆。
详细回答如下。
如何理解会计分录“借增贷减”和“借减贷增”的规律?
原创和学习心得,让我们为创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