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购买时: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款: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应付账款。
2.收集材料时:
借:生产成本。
贷款:原材料。
3.应计工资时:
借:生产成本,制造成本。
贷款:应付员工工资33,354。
4、公用工程、机器材料消耗等。
借:制造成本。
贷款: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应付账款。
5.应计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车间使用)、管理费用(管理使用)、销售费用(销售使用)。
贷:累计折旧。
6.实现销售收入时:
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33,354,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7.月底,结转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成本。
8.月末,成品入库将结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9.月末,结转本月销货成本:
借方: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1.移动加权平均法:企业存货接收根据每种存货的数量和总成本计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取得或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2.月平均法:本月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是以本月的期初数量和本月的总收货数量为权重,减去本月的总收货成本和初始采购成本计算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本月发出的存货成本和月末存货的实际成本。
3.先进先出法:在发出存货的评估中,坚持先购先占的原则。
4.后进先出法:在对发出存货进行评估时,遵循后进先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5.零售价法:零售价法是指根据存货成本与零售价的比值计算存货成本的方法。
制造业的成本核算包括生产成本汇总的核算和产品成本的计算。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按照成本支出的范围和控制生产成本,按照发生和使用的地点,按照特定的标准,在成本计算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达到更加平衡的目的。
成本计算程序是从生产成本的发生到成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的整个成本计算阶段。